中国农业教育

特稿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任务审思与路径探索

    朱善元;段修军;孙国波;胡海婧;

    产教融合是驱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实现“科教融汇”范式与类型教育的重要路径。科技创新是高职院校支撑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产业经济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在深刻剖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本质内涵和表现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定位;分析7个地区12所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现状,梳理形成环境、价值、能力等3个维度的现实障碍,提出社会、学校、教师三个层面的“五大转型”发展路径,推动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面向职业教育体系讲好高职故事,推出高职标准,贡献高职方案。

    2025年03期 v.26;No.185 1-1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8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 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统筹推进学校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山东农业大学为例

    嵇景涛;

    农业强国建设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当前,农林院校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面临着学科交叉融合不足、创新体系效能不高等现实挑战。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综合改革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统筹推进内部治理、体制机制、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七大领域改革,系统阐述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推进学校整体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和水平,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领域形成了显著成效。本文的探索为同类农业院校破解改革系统性不足、资源整合效能不高等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对推动新时代农林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26;No.185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 ]

高等农业教育

  • 强化涉农高校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为何、何为与如何

    石宝峰;刘颖;郭凯锋;

    涉农高校在强国建设的教育领域布局中承担着艰巨的时代重任,要深刻把握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基本逻辑,坚守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政治性、人民性、战略性和主体性,树立标杆引领的教育理念,全链条优化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服务农业新质生产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升级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全方位提升参与全球农业治理的影响力,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2025年03期 v.26;No.185 1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 ]
  • 农业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

    张玉梅;刘丽红;

    课程思政建设发展至今,已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农业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受农业高校学科结构和专业布局限制,农业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存在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农业高校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体系,通过校内外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的资源、课程和师资队伍的联动,依托优势学科、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是农业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的路径选择。

    2025年03期 v.26;No.185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2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 ]

高教纵横

  • 教育强国背景下中英高校合作办学的现状特征与优化路向

    陶嘉欣;郭强;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必须坚定不移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英国是最早与我国开展规模化合作办学的国家,中英合作办学现已呈现出办学区域分布广、学科专业设置覆盖面广、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初步形成国际化师资队伍、高度重视质量保障体系等特点,但其在学科布局、师资建设等维度上仍存在客观问题制约中英合作办学的进一步发展。为提升中英合作办学质量效益,应引导顶尖英方高校来华合作办学,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提升国际化师资队伍稳定性,完善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创新平台,助力教育强国战略布局。

    2025年03期 v.26;No.185 35-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数字文明视域下智能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范式转换与实践理路

    李锦霞;刘友田;

    智能思政作为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崭新范式,是数字文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深层次变革的重要“助推器”。从数字文明视域出发,可以发现数字技术助力智能思政建设以拓宽育人场域为逻辑起点、以丰富文化厚度为逻辑关联、以推动数字中国与教育强国的互融共促为逻辑旨归形成了完整的内嵌结构,具有高度的逻辑契合性。不同于传统思政的单调叠加,也并非网络教学的单一互动,数字技术为智能思政建设提供了教育、教学、教研范式转换的可操作性,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在机制适应数字时代多元空间的转型升级。基于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战略,建设智能思政,既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创新与优化,又秉承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原则聚焦科教融汇,能够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内容、管理以及渠道等方面扩优提质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发展路径。

    2025年03期 v.26;No.185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教育数字化

  • 基于AIGC的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研究——以“管理预测与决策技术”课程为例

    祝丽云;邓郁;李思靓;薛宝颖;

    “工业4.0”时代,创新智能型人才成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不可或缺的智力资源,且面临着较大的供给缺口。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赋能的专创融合教育,引发教育空间、教学方式与教学资源的全面革新,能满足AIGC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以“管理预测与决策技术”课程为例,基于课程专创融合建设现状,分析AIGC赋能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目标革新,从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智能化教辅工作、创新教学方式、课程图谱辅助线上学习、AI助教助力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全面阐述了AIGC赋能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研究表明,AIGC赋能专创融合建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科学的预测与决策思维方式、加强过程性与成长性评价、打造全方位实训体系和引领行业前沿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025年03期 v.26;No.185 52-5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7 ]
  •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研究与应用

    唐仲;

    近年来,教育领域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深入了解和掌握其研究趋势与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总计2039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中国和美国在教育领域AI研究方面展现出领先的生产力。在教育领域AI的研究中,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决策树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在应用层面,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主要体现在教育机器人、自动评分系统以及智能辅导系统等方面。在学科层面,大部分的教育领域AI研究与应用集中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医学以及语言学教育。教育领域AI的研究和应用正在逐步深入,其在教育领域的潜力日益显现,对于推动教育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26;No.185 6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 ]

耕读教育

  • 新文科背景下涉农金融研究生“耕读立根”实践育人体系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张龙耀;张娆;彭澎;

    在新文科背景下,建立“耕读立根”的实践育人体系对于涉农高校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生对耕读教育的价值认同不足、缺少走向田间地头的机会等问题会对此产生制约。涉农高校应当从做好金融与“三农”交叉的顶层设计、加强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基地建设、开展农村金融领域的实地调查、强化金融支持“三农”社会服务四个方面出发,厘清构建“耕读立根”实践育人体系的路径。南京农业大学金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经验也印证了这一点。未来,涉农高校构建“耕读立根”金融研究生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应当做到:将实践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化;加强“文”与“农”的交叉融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资源,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实践体系建设中。

    2025年03期 v.26;No.185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3 ]
  • 基于多维教育价值的耕读教育课程实践新探——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

    陈丽君;刘明骞;方青;甘晓伟;

    新时代的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一个现代教育的概念,被赋予了多种教育价值。本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开设的“耕读教育”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应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来自9个学院、5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的参训学生进行课程满意度及专业、审美、劳动、思政、国情、乡村振兴思考等方面教育价值的调查,结果表明:“耕读教育”课程得到了学生较好的评价,但在不同训练站、不同模块间存在显著差异;各课程模块平均可实现3~4个教育价值,总体来看,大部分课程模块可较好地完成专业和劳动教育,少数模块能将思政、国情教育融入课程中;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教育价值的实现或与参训学生背景及课程模块相关联,应根据学生学科背景开展课程内容及确定培养目标;对于改进课程方面,学生主要提出合理安排内容、增加实训场地、增添仪器设备等建议。该研究为挖掘新时代耕读教育的新内涵和新内容、提升耕读教育学生满意度并实现耕读教育的多维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26;No.185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9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农业教育史

  •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教育的开展、特征及经验启示

    王颖;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枢纽。抗战时期,边区一切工作以服务抗战为根本,教育体系以“服务抗战、服务生产”为核心。针对边区农业经济困难的情况,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开展了农业教育,创办了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兴办各类农业试验场,培养农业人才,提升边区农业技术水平。这一举措有效促进了边区农业生产发展,为坚持长期抗战、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边区农业教育呈现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农业技术与农业人才的培养、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等主要特征,这对新时代农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025年03期 v.26;No.185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比较教育研究

  • 世界一流涉农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瓦赫宁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为例

    陈金彦;张聃丹;罗英姿;

    在当前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国内涉农高校面临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也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以瓦赫宁根大学、康奈尔大学为案例,深入探讨它们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模式。研究表明,瓦赫宁根大学和康奈尔大学通过整合教育理念与实践,实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全面渗透,不仅在教学和研究中贯穿交叉融合,而且在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中展现了交叉融合的优势。研究结果为国内涉农高校提供了教育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研成果转化、配套机制完善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有利于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化。

    2025年03期 v.26;No.185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