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教育

特稿

  • 农业高职院校耕读教育与双师协同育人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胡海婧;朱善元;

    农业高职教育面临“去农业化”、专业与产业需求错位等问题,耕读教育与双师协同育人融合,是传承传统文化、呼应职教改革的举措,能够丰富职教理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基于立德树人与产教融合理论,阐述耕读教育与双师协同育人在育人价值、目标、要素、保障四维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分析“为农育人”导向下素养和技能的空间割裂、“素养+技能”目标下培养体系的衔接薄弱、“要素互通”基础下基地和师资的支撑不足、“保障统一”要求下协同和评价的保障缺失四类困境,提出搭建“三维协同”育人体系、开发“双线并融”课程资源金库、打造“双场双师”实践育人平台、构建“多元协同”协同保障机制等融合的优化路径。

    2025年04期 v.26;No.186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高等农业教育

  • 校地协同视角下高校异地办学:现状、成效、困境及突破路径

    张云帆;黄国栋;周成进;黄成茂;

    高校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研究聚焦高校发展改革背景下异地办学的实践价值与现实挑战,系统阐述异地办学在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人才与产业精准适配、地方教育资源优化等方面的优势功能,揭示当前存在的校地战略协同缺位、跨区域资源整合低效及绩效评价机制缺失等制度性障碍,并据此提出突破路径,以期为优化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完善多校区治理体系,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4期 v.26;No.186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 ]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科来华留学研究生“四育人”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

    黄彩薇;祁婧;胡瑞;

    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生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提升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助于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文章聚焦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需求与现实困境,系统梳理了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在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培养知华友华情感认同、完善科研育人体系锻造农科专业素养、创新实践育人体系增强实践应用能力、健全管理育人体系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四方面的探索实践与成效,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深化产教融合、健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兼顾国际化标准与本土化特色的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体系。

    2025年04期 v.26;No.186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科技小院

  • 科技小院何以上升为国家行动?——基于二阶多源流理论的政策议程透视

    姚雅轩;郭晓丽;何云峰;

    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是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小院以其独特的产学研一体化优势,为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路径。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发布《关于支持建设一批科技小院的通知》,明确对780个科技小院予以支持建设。以此政策文件为切入点,文章基于二阶多源流理论对“科技小院何以上升为国家行动”进行政策议程透视,探索问题流、政策流、政治流的汇聚上升;对其执行进行源流变异分析,探究科技小院是如何通过“三流”作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高校并产生不同政策效果;针对科技小院政策的执行困境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拓展多源流模型的应用边界并推动科技小院深化发展。

    2025年04期 v.26;No.186 30-38+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4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 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胜任力模型构建——基于13位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的统计分析

    张梦琪;张丽;南锋;

    科技小院作为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创新组织模式,已成为国家战略中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首席专家在科技小院运行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连接高校科研力量与农业生产实践的重要桥梁。文章基于山西农业大学13位科技小院首席专家的深度访谈,对原始访谈资料进行初级编码、聚焦编码、理论编码,形成了22个三级要素、8个二级要素、3个一级要素。据此构建了包括基础性胜任特征(专业基础)、专业性胜任特征(社会服务能力)、支撑性胜任特征(个体特质)的科技小院首席专家胜任力模型。文章提出:基于专业性胜任特征构建小院首席专家专业化发展体系,以应用为导向强化小院首席专家激励和保障机制,以科学家精神涵养小院首席专家奉献精神与产业服务意识。

    2025年04期 v.26;No.186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高教纵横

  •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价值、耦合关系与实践路径

    桂文龙;胡新岗;刘俊栋;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新质生产力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和协同效应,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在分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内涵价值的基础上,从理论耦合、战略耦合、实践耦合和价值耦合四个方面对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同效应进行阐述,得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驱动新质生产力亟须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树立教育、科技、人才协调发展的“大职教观”;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增强专业服务战略性产业发展能力;坚持科技协同创新,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等优化路径,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5年04期 v.26;No.186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 ]
  • 二十四节气文化在高校人文教育中的话语叙事创新

    云立新;魏宁宁;

    二十四节气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根本精神和深厚底蕴,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将二十四节气文化融入高校的人文教育,紧紧围绕“讲什么”和“如何讲”等核心问题,通过深度发掘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生活化内容、充分展现其情境化特色以及大力借助数智技术赋能等,积极创新其话语叙事,不仅有益于破解当前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的困扰,而且能够助力构建立德树人与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相互成就的育人格局,同时对于造就新时代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高等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2025年04期 v.26;No.186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9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教育教学研究

  •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交互对学生满意度影响的研究——基于学习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邓玲;邓胜;周红梅;肖化柱;

    学生满意度是评价混合式教学成效的关键指标。基于H高校学生问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交互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学交互程度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和师生线上交互与师生线下交互均积极作用于学生在知识获取、能力塑造、学习成绩提升等方面的满意度;(2)学习效能感在教学交互影响学生满意度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因此,高校教学应重视混合式教学交互活动的内容设计、教师精力投入和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以此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助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025年04期 v.26;No.186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 “虚拟现实+”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与途径探析——以北京林业大学“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课程为例

    徐子涵;齐元静;姜群鸥;

    虚拟现实技术对突破高等院校当前课程教学模式瓶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个人综合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立体空间认知和实景教学的课程,是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虚拟现实技术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适宜对象。面向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虚拟现实+”“城市化与城市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应聚焦课程建设和人员参与两个维度。其中,实时穿越、立体沉浸、自由探索和场景塑造四个方面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措施,学生共享和师生共建是教学改革中的基础性要素。近期开展的“虚拟现实+”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已经展现初步成效,资金来源和安全保障是进一步广泛实施“虚拟现实+”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挑战。

    2025年04期 v.26;No.186 73-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学术探索

  • 新时代研究生党建与学风建设深度嵌合的四重逻辑

    豆书龙;陈玺;丁大增;

    实现研究生党建与学风建设深度嵌合是促推研究生党建质量和学风建设成效彰显的必然选择。从历史逻辑来看,建党百余年来研究生党建与学风建设深度嵌合,服务于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从理论逻辑来看,二者间存在以内容通融性、主体通约性、实践互构性和价值归一性为表征的嵌合性关系;从现实逻辑来看,研究生党建与学风建设嵌合过程中仍存在嵌合共识基础动摇、嵌合过程相互脱离、嵌合机制亟待完善、嵌合主体参与不足等诸多问题;从未来逻辑来看,从加强理念嵌合、促进过程嵌合、实现机制嵌合和推动主体嵌合等方式促推研究生党建与学风建设的深度嵌合。

    2025年04期 v.26;No.186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8 ]
  •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失落与回归

    于雅文;胡恒钊;

    农村教师乡土情怀是农村教师认同自身职业、热爱乡村生活、扎根乡村教育的根与魂,体现在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对乡土人民的关切,饱含着农村教师内心的情感态度、理想坚持和信念坚守。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乡土文化式微,农村教师乡土认同感降低;城乡差距显著,农村教师乡土自豪感阙如;角色定位迷茫,农村教师乡土归属感孱弱。为此,政府要为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生成提供多维制度保障,学校要打造具有乡土取向的农村教师队伍,社会应构筑起农村教师职业发展的情感价值支撑,教师个人应积极培养对乡土社会的使命责任,四方合力为乡土情怀的回归点亮前行之路。

    2025年04期 v.26;No.186 9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